《精神病學課件13-第十三章自殺行為與危機干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精神病學課件13-第十三章自殺行為與危機干預(4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第十三章 自殺行為與危機干預,一、危機的概念、特征和類別,危機:,危機是一種認識,當事人認為某一事件或境遇是個人的資源和應付機制所無法解決的困難。除非及時緩解,否則危機會導致當事人情感、認知和行為方面的功能失調。,危機的特征,危險與機遇并存,復雜的癥狀,成長的機緣,缺乏萬能的或快速的解決方法,選擇的必要性,普遍性與特殊性,危機的類別:,發(fā)展性危機,情景性危機,存在性危機,發(fā)展性危機:,發(fā)展性危機是指在正常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急劇的變化或轉變導致的異常反應。例如,遷居、升學、孩子出世等,都可以導致發(fā)展性危機。,
2、境遇性危機:,當出現罕見或超常事件,且個人無法預測和控制時出現的危機。例如,交通意外、被強奸、突然的疾病和死亡都可以導致境遇性危機。,存在性危機,:,是指伴隨著重要的人生問題,如關于人生目的、責任、獨立性、自由和承諾等出現的內部沖突和焦慮。,危機反應,簡而言之,危機分為認知、軀體、情感、行為表現和人際關系五方面反應。,危機通常給人帶來焦慮、震驚、沮喪、擔憂,有些會有悲傷、哀痛等反應。,時間限制,一般而言,普通人無法忍受長期失衡狀態(tài)和壓力,他必會以不同方法及應變以使自己再度獲得平衡狀態(tài)。無數研究指出,一個人由危機出現到恢復平衡大概是六至八個星期時間?;诖耍C干預工作者應該把握此時限,以協助來
3、訪者度過難關。,二、危機干預的,概念、內容、目標和評估,危機干預的概念,危機干預是指采取某些措施來干預或改善危機情景,以防止傷害處于危機情景中的個人及其周圍的人們。,危機干預的內容,一般分為兩類:,(,1,)有關社會生活中的危機干預,包括離家出走,抑郁狀態(tài)和沖動行為,婦女遭受暴力,吸毒,酗酒以及自傷自殺等;,(,2,)涉及精神醫(yī)學臨床的危機干預,包括必須緊急處置的精神科急癥,如精神紊亂、意識障礙導致的各種行為危機和急性藥物中毒等。,危機干預的目標,1,、幫助來訪者解決危機,2,、恢復功能和平衡,3,、重新掌握應變能力,危機干預的評估,危機是包羅萬象的、連續(xù)的和動態(tài)進展的,通過對求助者的應付能力
4、、所遭受的個人威脅以及是否失去能動性的評估了解其過去和現在的危機狀況判斷危機干預工作者所要采取的行動類型。,評估有助于我們,確定危機的嚴重程度,確定求助者目前的情緒狀態(tài),求助者情緒能動性或,無能動性的水平,確定可變通的,應對方式、應付機制、支持系統(tǒng)或對求助者而言切實可行的其他資源,確定求助者致死的水平(對自我或他人的傷害危險性),評估的主要方面,評價危機的嚴重程度,(,求助者的主觀認識和工作人員的客觀判斷 ),評估求助者目前的情緒狀態(tài),(危機的持續(xù)時間和目前求助者的情緒承受程度或應付能力),評估替代解決方法、應付機制、支持系統(tǒng)和其他資源,(,工作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有:求助者現在采取何種行動或選
5、擇能恢復到危機前的自主狀態(tài)?求助者真正采納的行動是什么?有哪些機構、社會團休、職業(yè)或個人能給予其支持?誰愿意關心和幫助求助者?在求助者康復過程中有哪些經濟、社交、職業(yè)和個人方面的障礙或問題?),三、危機干預六步法,1.,定義問題,2.,保證求助者的安全,3.,提供支持,4.,檢查替代解決方法,5.,做出計劃,6.,獲得承諾,傾聽,傾聽:,以投情、真誠、尊重、不偏不倚和關心的態(tài)度進行傾聽、觀察、理解和做出反應。,包括:,定義問題,保證求助者的安全,提供支持,一,定義問題,從求助者的立場出發(fā)探索和定義問題。使用積極傾聽技術、包括使用開放式問題。既注意求助者的語言信息,也注意其非語言信息。,二,保證
6、求助者安全,評估對求助者軀體和心理安全的致死性、危險程度、失去能動性的情況或嚴重性。評估求助者的內部事件及圍繞求助者的情景,如果必要的話,保證求助者知道代替沖動和自我毀滅行動的解決方法。,(三)提供支持,讓求助者認識到危機干預工作這是可靠的支持者。通過語言、聲調和軀體語言向求助者表達,危機干預工作者是以關心的、積極的、接受的不偏不倚的和個人的態(tài)度來處理危機事件。,行動,行動,:根據求助者的需要和可資利用的環(huán)境支持,采取非指導性的、合作的或指導性的干預方式。,包括:,檢查替代解決方法,制訂計劃,獲得承諾,(四)檢查替代解決方法,幫助求助者探索他或它可以利用的解決方法。促使求助著積極地搜索可以獲得
7、的環(huán)境支持、可資利用的應付方式,發(fā)掘積極的思維方式。,五,制訂計劃,幫助求助者做出現實的短期計劃、包括發(fā)現另外的資源和提供應付方式,確定求助者理解的、自有的行動步驟。,(六)得到承諾,幫助求助者向自己承諾采取確定的、積極的行動步驟,這些行動步驟必須是求助者自己的、從實現的角度看是可以完成的或是可以接受的。,在結束危機干預前,危機干預工作者應該從求助者那里得到誠實、直接和適當的承諾。,四、自殺預防,自殺概念:,自殺是個人有意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什么樣的人會自殺呢?所有的人。,(企圖自殺的人中,女人多于男人。),自殺會給家人帶來什么影響?,(罪惡感、慚愧感、自責;來自社會的,輕蔑,經濟問題,憂慮
8、而且會發(fā)生類似,事情。),自殺的高危人群:,老人(體衰、喪偶),青年、大學生(完美主義,理想與現,實不匹配,異性關系不順),女性(婚姻不如意,丈夫有外遇),自殺分類:,按動機分類,:,利他型自殺,失意型自殺,自負型自殺,按性質分類,:,仿自殺,決意自殺,按自殺結果分類,:,企圖自殺,未遂自殺,成功的自殺,按發(fā)展過程分類,:,沖動型自殺,理智型自殺,五、自殺原因分析,(一),客觀原因:,人際關系緊張、社會競爭激烈,預測的天災人禍、家庭糾紛,成長環(huán)境不良、壓力過重,社會環(huán)境原因:,經濟變動、環(huán)境改變,季節(jié)、宗教,自殺原因分析(二),精神病理學原因:,抑郁癥 精神分裂癥,個人心理的原因:,性格扭曲,
9、人際關系扭曲,六、自殺前的預兆,把自己想死的念頭對周圍的人訴說或在日記、繪畫中表現出來;,2.,情緒性格明顯反常,焦慮不安,或無故哭泣,;,3.,抑郁狀態(tài),食欲不好,失眠;,4.,回避與人接觸,與集體不融洽或過分注意別人;,5.,行為明顯改變,對生活麻木且冷漠的人,自殺前像突然變了一個人,敏感又熱情;,6.,無故送東西、送禮物給親人或同學,無,來由地向他人道謝或致歉;,7.,上課無故缺席,遲到早退,成績驟降,.,七、對自殺的錯誤認識,幾種錯誤認識:,1.,自殺是突發(fā)的,無規(guī)律可循;,2.,談論自殺的人不會自殺;,3.,情緒好轉后,自殺企圖就沒有了;,4.,一般人不會有自殺念頭;,5.,對有自殺
10、傾向的人不要談論自殺;,6.,青少年自殺多為學習問題。,正確認識,(一),自殺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一般三階段:,1.,自殺意念形成階段,,2.,內心生死矛盾沖突階段,,3.,自殺行為選擇階段。注意捕捉預兆則可有效防范自殺。,談論自殺的人也會自殺。談論自殺也是自殺前的一種預兆、一種求救信號。,80%,的人自殺前向他人發(fā)過這類信號。,即使情緒好轉,自殺危險一般在意念產生后三個月內仍然存在;,正確認識(二),一般人也會有自殺念頭。椐國外的某調查資料,,30%50%,的學生有過一次或多次自殺意念。我國周達生,1990,年的調查指出,大學生中有,12%,的人有過自殺意念。,對有自殺危險的人應及時進行危機干預
11、,使其得到充分的宣泄和疏導。,青少年自殺不僅僅是學習問題,父母感情、個人感情因素往往是他們自殺的重要原因。,八、大學生自殺的預防,(一)預防自殺的可能性:,1.,想要自殺的學生,從面對生活中的危機到實施自殺之間要經過幾天或幾周的時間;,2.,自殺的學生中大多數人有想死和期待得到幫助的矛盾心情;,3.,想自殺的學生在采取行動之前,在考慮到自己的死將給至愛親朋帶來極大痛苦和震驚時,心理壓力特別沉重,會有一些可觀察到的反常表現。,(二)預防自殺的措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自殺預防知識的宣傳的內容(包括對學生的宣傳和對學生管理干部的宣傳)。,對新入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從中了解學生的自殺意念,有針
12、對性地開展預防工作。,提供生命線或熱線電話之類的電話服務,隨時為處于危機狀態(tài)的人提供及時的服務。,(三)自殺的自救,平時注意建立一個有一定規(guī)模、密度并具異質性的支持系統(tǒng),學會和他人交流與溝通,(即:會聆聽也會傾訴)。,培養(yǎng)參與體育運動或文娛活動的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它有助于不良情緒的釋放和宣泄。,提高自我覺察力,一旦發(fā)現產生自殺意念,便及時實施自我救助(如,轉移注意、避開刺激物等)。,必要時可向心理輔導等專業(yè)人士咨詢或尋求幫助。,兒童、青少年預防策略,l,相信你的懷疑,青少年可能自殺。,2.,告訴處于危機狀態(tài)的兒童、青少年你很擔心他們,然后傾聽他們所說的。,3,直接地提問,包括青少年是否正在考慮
13、自殺,如果這樣,是否有自殺計劃。,4,不要對青少年所告訴你的表現出震驚。不要與他們辯論自殺是對還是錯,或問他們你自己是否稱職。不要承諾保持自殺企圖的秘密。,5,如果你認為自殺的危險隨時可能發(fā)生,應讓人守護著。,6,如果有必要,可以從經歷豐富的咨詢者、治療師或其他能夠作出反應的成年人那里獲得幫助。,7,確保他們的安全,通知對青少年負責的合適的成年人,積極地與他們呆在一起關注著他們。,8,使青少年確信他們的自殺企圖是真正緊急的,這種緊急狀況遲早將會過去。建議他們不要期盼這種緊急狀況馬上消失。而且如有必要要告訴他們,解決的辦法是一步一步地,一天一天進行的;隨時可提供幫助;無論什么時候,自殺企圖變得強
14、烈時,以直接的方式請求幫助是很有必要的。,9,假定一個積極的并且具權威性的角色用于保護處于危機狀態(tài)的兒童青少年。他們可能需要一種這樣的指導性的行動,能使他們充分地得到支持者的關懷從而恢復他們的自我責任感。,10,當處于危機狀態(tài)的兒童青少年已明顯地解決了高危危機后,仍應密切地監(jiān)視他們。我們已知道許多人在似乎已恢復、堅強起來后突然自殺。曾記得有抑郁癥的想自殺的求助者一旦他們獲得精力時,他們可能決定自殺。幫助處于危機狀態(tài)的兒童、青少年的人必須總是持積極的態(tài)度,并且密切地關注他們,直到危險性已肯定消失。著手幫助想自殺的兒童、青少年的危機工作者、咨詢人員以及其他成年人應特別注意自殺的線索。誠懇地、關心地
15、、富有同情心地、令人信賴地幫助求助者重新獲得希望,幫助他們認識那些通常對他們有效的可行的選擇。,危機工作者必須準備提供簡單的、清楚的、適當的轉診治療資源。求助者可能需要獲取危機轉診治療中心的電話號碼,或者需要住在一個整晚有人觀察的安全地方。因此,如果危機工作者對于求助者是有效的,那么一整套轉診治療資源是很有必要的。,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Dr.Hhain G.Ginott,)為激發(fā)教師的動機,樹立生命教育的信念,這樣說:,“,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后,我得到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學的成功和失敗,我是決定性的因素。我個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境的主因。身為老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啟發(fā)靈感的媒介。我能讓人丟臉,也能叫人開心,能傷人,也可以救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一場危機之惡化或解除,兒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決定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