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毒物的簡單介紹和救護常識》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常見毒物的簡單介紹和救護常識(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1)氫氧化鈉(燒堿)的中毒、泄露處理及急救措施
(a)氫氧化鈉,化學式為NaOH,俗稱燒堿、火堿、片堿、苛性鈉(香港亦稱“哥士的”),為一種具有高腐蝕性的強堿,一般為片狀或顆粒形態(tài),易溶于水并形成堿性溶液,可增強水的導電性。
氫氧化鈉為白色半透明結晶狀固體。其水溶液有澀味和滑膩感。
密度:2.130g/cm3
熔點:318.4℃
沸點: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為1390℃
溶解性:極易溶于水,溶解時放出大量的熱。易溶于水、乙醇以及甘油。
潮解性:氫氧化鈉在空氣中易潮解。
吸水性:固堿吸濕性很強,露放在空氣中,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子,最后會完全溶解成溶液,但液態(tài)氫氧化鈉沒有吸濕性。
相對
2、分子質量:40.00
(b)?中毒處置:侵入途徑——吸入、食入。
氫氧化鈉有強烈刺激和腐蝕性。粉塵或煙霧會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蝕鼻中隔,皮膚和眼與NaOH直接接觸會引起灼傷,誤服可造成消化道灼傷,黏膜糜爛、出血和休克。
氫氧化鈉不會燃燒,遇水和水蒸氣大量放熱,形成腐蝕性溶液;與酸發(fā)生中和反應并放熱;具有強腐蝕性;危害環(huán)境。
氫氧化鈉燃燒(分解)產(chǎn)物:可能產(chǎn)生有害的毒性煙霧。
(c) 防護措施
呼吸系統(tǒng)防護:必要時佩帶防毒口罩。
眼睛防護: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防護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小心使用,小心濺落到衣物、口鼻中
手防護:戴橡皮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個人
3、清潔衛(wèi)生。
(d)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可用5~10%硫酸鎂溶液清洗,或在沒有硫酸鎂溶液情況下立即脫去污染的衣著,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就醫(yī)。
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瞼,用3%硼酸溶液沖洗?;蛟跊]有硼酸溶液的情況下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至少15分鐘。就醫(yī)。
吸入:迅速脫離現(xiàn)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必要時進行人工呼吸。就醫(yī)。
食入:少量誤食時立即用食醋、3~5%醋酸或5%稀鹽酸、大量橘汁或檸檬汁等中和;給飲蛋清、牛奶或植物油并迅速就醫(yī),禁忌催吐和洗胃。
(e) 泄漏處理:
隔離泄漏污染區(qū),周圍設警告標志,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好防毒面具
4、,穿化學防護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用清潔的鏟子收集于干燥潔凈有蓋的容器中,以少量NaOH加入大量水中,調節(jié)至中性,再放入廢水系統(tǒng)。也可以用大量水沖洗,經(jīng)稀釋的洗水放入廢水系統(tǒng)。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處理無害后廢棄。
(2)一氧化碳的中毒、泄露處理及急救措施
(a)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一氧化碳通常是無色、無味、有毒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
(b)一氧化碳的毒性:CO和人體血紅蛋白 的結合力比氧與血紅蛋白的結合力強,人吸入CO會造成人體缺氧,嚴重者會致死。
(c)中毒處置——現(xiàn)場急救
①立即將病人移離中毒現(xiàn)場,置于新鮮空氣處,如為密閉空間內應立即開窗通風,松開病人衣領、褲帶。
5、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保暖。心跳停止者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
②迅速糾正缺氧。這是搶救CO中毒患者的關鍵。迅速給氧是糾正缺氧最有效的方法。輕度中毒者給予鼻導管或面罩低流量吸氧,中重度中毒者給予高流量吸氧,氧流量為8~10 L/min(時間不超過24 h,以免發(fā)生氧中毒)。
(d)泄漏應急處理:視條件切斷氣源,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qū)至安全地帶,并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毒服。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加速擴散。如有可能,將漏出氣用排風機送至空曠地方或裝設適當噴頭燒掉。防止泄漏氫氣進入封閉空間。氣瓶泄漏可移至空曠處緩慢放空。
消除方法:合理通風,加
6、速擴散。
(3)天然氣的中毒、泄露處理及急救措施
1)天然氣危險概述:?天然氣是一種火災和爆炸危險性較大的混合氣體,含有大量的低分子烷烴混合物,以烴類中的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為主,屬甲類易燃、易爆氣體,其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極易燃燒爆炸。其密度比空氣小,如果出現(xiàn)泄漏則能無限制地擴散,易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且能順風飄動,形成著火爆炸和蔓延擴散的重要條件,遇明火回燃。
(4)油漆和稀料危險特性
1)油漆危險特性概述:油漆危險性類別:第3.2類 易燃液體,主要成分:混合物,有機混合溶劑。外觀與性狀:有刺激性氣味的易揮發(fā)液體。
危險特性:其蒸氣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7、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爆炸。與氧化劑物質能發(fā)生強烈反應。其蒸氣比空氣重,能在較低處擴散到相當遠的地方,遇火源會著火回燃。流速過快易產(chǎn)生和積聚靜電。在高溫、高熱環(huán)境下受熱的容器有爆裂危險。
2)稀料的概述:
1.物理和化學特性:
稀料是無色透明液體,不溶于水,是石油的直接餾分,它同汽油一樣,屬易燃易爆危險品。
稀料的冰點為零下116℃,沸點為 34.6℃,閃點為零下45℃,爆炸極限為1.85~36.5%。極易揮發(fā)。腐蝕皮膚。
2.危險性:
絕緣性較強,很容易產(chǎn)生靜電。如果用塑料桶裝稀料,反復搖晃后,內部可產(chǎn)生高達15000伏的靜電,一旦放電,即可釀成火災
稀料對塑料還有軟化作用,盛
8、裝稀料過久,塑料就會軟化破口而滲漏出稀料,因而發(fā)生火災的可能性就更大。
稀料極易揮發(fā),在短時間內揮發(fā)的油氣可以擴散到數(shù)米以外乃至數(shù)10米,如果遇到火種,即可著火,當油氣著火后,火焰會沿著氣流相反的方向回火,從而引起猛烈的大面積燃燒。
3.使用與保護:
運輸和使用時使用乳膠手套等防護用品,禁止接觸皮膚。
4.防護措施:
稀料使用場所,應該嚴格控制油氣在空中的濃度,不得超過0.3毫克/升。一旦發(fā)現(xiàn)油氣超標,應積極采取措施加強通風換氣,降低其濃度,使之達不到爆炸濃度極限。
運輸稀料時,不得野蠻裝卸,應輕裝輕卸,防止摩擦、震蕩。利用汽車運輸時,應在貯罐尾部安裝金屬鏈條接地,以導除靜電電荷,
9、防止火災的發(fā)生。在使用、貯存稀料的場所,不得有火源,安裝的電器設備必須是防火防爆型的。不要用塑料桶盛裝稀料,應用金屬容器。輸導稀料的導管不宜用塑料管,金屬導管必須有良好的接地措施。利用稀料清洗涂裝工具時,應格外小心,防止摩擦產(chǎn)生靜電而引發(fā)火災。
5.安全處理
運輸、儲存?zhèn)}庫、使用場所應配備足夠的滅火設備,如干粉、二氧化碳、鹵代烷滅火器等。發(fā)生稀料火災,不可用水撲救,只能用化學滅火劑撲救。當滅火劑不夠時,也可用沙土撲救。
7、職業(yè)性危害因素
在生產(chǎn)過程中、勞動過程中、作業(yè)環(huán)境中存在的危害從業(yè)人員健康的因素,稱為職業(yè)性危害因素。如生產(chǎn)焊接粉塵、高溫、低溫、噪聲、振動、射線等。
8、自救、
10、互救的方法
(1)心臟復蘇術:心臟停止跳動后的搶救方法,在現(xiàn)場搶救中可應用心前區(qū)叩擊術和胸外心臟擠壓術。
在心臟停止跳動后的一二分鐘內,心臟的應激性增強,叩擊心前區(qū)往往可使心臟復跳。
操作方法:當發(fā)現(xiàn)心臟停跳后,立即用拳頭叩擊心前區(qū)。拳擊力中等(能激起胸內震動的力量),一般連續(xù)叩擊3-5次。并觀察脈搏、心跳,如出現(xiàn)心跳,就說明復蘇成功。若沒有成功即應放棄,改為胸外心臟按壓術。
(2)胸外心臟按壓術
這種方法是通過按壓胸骨下端而間接地壓迫左右心室,使血流進入主動脈和肺動脈,建立有效的循環(huán),為心跳恢復創(chuàng)造條件。
操作方法:傷員仰臥在硬板床或地上,術者一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下端,另一掌交叉
11、重疊于手背上,以肘和臂力有節(jié)律地、沖擊式地向患者脊柱后方垂直下壓,以能壓下3~5厘米的深度為宜。壓后迅速抬手,使胸骨復位(手不離開胸),利于心臟舒張。連續(xù)按壓每分鐘60~80次。胸外按壓時應經(jīng)常檢查按壓效果。主要是觀察頸動脈和股動脈有無搏動,如無效應考慮操作方法和壓力不當,及時改進。因為無效的按壓不僅起不到治療作用,反而延誤搶救時間。
按壓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A、按壓位置要正確。否則不僅無效,且會出現(xiàn)肋骨骨折、氣胸、心包出血、胃內容物反流窒息等。
B、開始按壓時不要用力過猛,最初2~3次用力小些,以摸索患者胸廓的彈性。
C、在胸外心臟按壓時,必須配合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
D、新生兒可用2~3個手指進行按壓。
E、按壓與抬手及其間歇的時間為1:2:3,三者分清就顯得有節(jié)奏而不能停頓。
呼吸復蘇術一般與心臟復蘇術同時進行,常用的有口對口人工呼吸和人工加壓呼吸(需要器械)兩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