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綜合自測練習與答案
真誠為您提供優(yōu)質參考資料,若有不當之處,請指正。
第五章
一、名詞解釋(20分,每詞4分)
1.借詞:就是讀音和意義都是借自外語的詞.
2.意譯詞:就是根據(jù)外語里某個詞的意義,利用本族語言的構詞材料和規(guī)則構成的詞.
3.語言的融合:指一種語言排擠和替代其他語言而成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際工具,是隨著不同民族的接觸或融合而產生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
4.雙語現(xiàn)象:指不同民族的雜居地區(qū),一個民族或其中的多數(shù)人能同時講兩種不同語言的現(xiàn)象.
5.混合語:指在特殊的社會共同體里,經過洋涇浜化后扎下根,被下一代當作母語來學習使用的,成為唯一通用的交際工具的語言.
1.方言:是語言的變體,是因為地域或社會的原因而發(fā)生的語言分化.
2.社會方言:指社會內部因年齡,性別,職業(yè),階級,階層的人們在使用語言上表現(xiàn)出來的變異,是言語社團的一種標志.
3.地域方言:是一種語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語言的地方變體.
4.共同語:是在某個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民族的通用語言.
5.親屬語言:是從同一種語言分化出來的,彼此有同源關系的幾種獨立的語言.
1.文字:是指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是書面上代表語言的符號。
2.拼音文字:是用字母記錄語言中的音節(jié)或音位的文字,文字體系比較簡明,一個字的拼寫反映出語言的一個符號的讀音。
3.字母:拼音文字的書寫單位,一個字母基本上就代表語言中一個音素;一種文字體系一般只要數(shù)十個字母符號。
4.形聲字:是運用表意和表音兩種方法創(chuàng)造出來的漢字,一部分字符表示字的意義類屬,一部分表示字的讀音。
5.書面語: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口語的加工形式,比口語規(guī)范嚴謹,是同一種語言不同的風格變體。
1.詞匯:是一種語言中所有的詞和成語等固定用語的總匯。
2.基本詞匯:和一般詞匯相對而言,是詞匯中的核心部分,具有使用上的普遍性。
3.多義詞:是具有多項意義的詞,這些意義互相之間有一定的XXX。
4.同義詞:是一組聲音不同而意義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詞。
5.反義詞:是意義相對相反的詞。
二、填空題(30分,每空2分)
1.研究語音變化所憑借的材料主要是(方言和親屬語言)、(記錄了語言的過去狀態(tài)的文字)。
2.語音演變主要它包括(組合關系)的變化,如音位的合并、消失和分化,從而又引起音位(聚合關系)的變化。
3.語音演變的三個特點是:(一定的條件限制)、時間性、(地區(qū)性)。
4.有的方言隨著社會的分化可以變成(親屬語言),它們之間存在著語音(對應關系)。人們正是根據(jù)這種關系來確定(語言親屬關系)的。
5.語法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語法的(組合規(guī)則)、(聚合規(guī)則)的演變和語法發(fā)展中的(類推作用)。
6.語法組合規(guī)則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詞序)的改變;語法聚合規(guī)則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形態(tài))的改變,(語法范疇)的消長和(詞類)的發(fā)展。
7.語法中有齊整劃一的趨勢和抗拒這種趨勢的矛盾,但前者是語法演變中經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類推作用)。
8.詞匯系統(tǒng)的演變具體表現(xiàn)在(新詞的產生和舊詞的消亡)、(詞語的替換)、(詞義的演變)幾個方面。
9.聲調的平仄的漢語實現(xiàn)濁音清化規(guī)律的重要條件,(仄聲)指上聲、去聲和入聲。
10.“戲子”現(xiàn)稱“演員”,“金陵”現(xiàn)稱“南京”,這屬于詞語的(替換)。
11.漢語為解決由于語音變化而帶來的大量同音詞的問題,它所采取的方法是(增加音節(jié)),用(復音詞)為主的格局來取代(單音詞)為主的格局。
1.語言的接觸有不同的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是(詞的借用).
2.借詞的常見方式是(音譯詞),(仿譯音譯加漢語語素).
3.詞語的借用過程中存在著往返借用的現(xiàn)象,最典型,最大量的還是存在于(日語)和(漢語)之間.
4.借詞雖然音義都借自外語,但(語音),(語法)上還得服從本族語言的結構規(guī)則.如果碰到本族語言中沒有的音,就用相近的音去代替.例如英語的coffee,sofa漢語譯成(咖啡),(沙發(fā)).
5."五四"運動以來,通過翻譯,漢語里增加了一些所謂"歐化句式".這是語言結構規(guī)則的(仿造借用).
6.幾個民族的融合,哪一種語言能成為全社會的交際工具,是由(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
7.在(雙語現(xiàn)象)階段,必然會產生語言間的相互影響,即使是被替代的語言,也會在勝利者的(語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跡.
8.語言的融合過程中,有(自愿融和),(被迫融合)兩種情況.
9.語言的融合,一般是先出現(xiàn)(雙語),最后導致一種語言取代另一種語言.
10.(洋涇浜(皮欽語))和(混合語(克里奧耳))都是語言接觸的一些特殊形式.
11.世界語是由波蘭醫(yī)生(柴門霍夫)于(1887)年創(chuàng)造的一種國際輔助語.
1.(社會的發(fā)展)是語言發(fā)展的基本條件.
2.(漸變性)和(不平衡性)是語言發(fā)展的兩大特點.
3.語言的發(fā)展中,(詞匯)的變化速度最快,(語音)次之,而(語法)的演變最為緩慢.
4.語言發(fā)展的兩個基本過程是語言的(分化)和語言的(統(tǒng)一).
5.社會方言是因社會的分工而出現(xiàn)的語言分化,(行業(yè)用語),(科學技術術語),(階級方言)都是常見的社會方言.
6.黑話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方言,它具有強烈的(排他性).
7.地域方言的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語音)上,劃分地域方言的主要依據(jù)也是(語音).
8.地域方言的進一步分化就會發(fā)展為(獨立的語言).這些源自一個共同語分化的語言歸屬于同一個(親屬語言),這個成為不同語言發(fā)展源頭的共同語稱為(母語)
9.(漢藏語系)和(印歐語系)是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兩個語系.
10.按譜系分類,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
11.共同語是在(一種語言或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
12.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各民族之間往往還需要一個共同的交際工具,這就是所謂的(國語),我國的(普通話)就是這樣的一種共同語.
13.語言規(guī)范化的對象主要是(書面語).
14.(約定俗成)的原則在規(guī)范化的工作中有重要作用,它本身就是規(guī)范化的一個原則和標準.
15.一種方言能成為共同語的基礎方言,主要取決于客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條件.
16.漢語的普通話,根據(jù)規(guī)范化的要求,確定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
1.文字突出的作用是打破了有聲語言的(時間)、(空間)的局限性,擴大了有聲語言的使用范圍。
2.文字包括(字形)、(字音)、(字義)三個方面,這三方面在文字中缺一不可。
3.據(jù)考古材料,一般認為文字大約起源于(原始)社會末期,距今六千年以上。
4.文字的特點要受到(所記錄的語言)特點的制約。
5.在文字產生以前,人類使用(實物記事)和(圖畫記事)幫助記憶。
6.從造字方法角度看,文字的發(fā)展經歷了(表意)、(表意兼表音)和(表音)三個階段。
7.各種不同體系的意音文字都包含(表意字)、(表音字)和(兼用表意表音兩種方法的文字,即形聲字)三種不同類型的字形。
8.人類造字的方法主要有(表意)和(表音)兩種。
9.漢字的簡化和整理異體字,屬于文字的(改進)。
10.(書面語)是在口語基礎上形成的,是口語的(加工)形式。
1 基本詞匯具有 、 、 三個特點。
2 、 、 是詞義概括性的三個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
3 多一次有多項意義,最初的那項意義叫 ,離開上下文人們就能知道的那項意義叫
。例如“老”有“年紀大”、“經常”、“過去的”等意義,“年紀大”是 、
其余的是 。
4 派生意義的產生方式主要有 和 兩種。
5 反義詞可以分為 和 兩類。例如“老年”與“少年”是 。
參考答案:
1.基本詞匯具有(全民常用)、(穩(wěn)固)、(有構詞能力)三個特點。
2.(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是詞義概括性的三個重要表現(xiàn)形式。
3.多義詞有多項意義,最初的那項意義叫(本義),離開上下文人們就能知道的那項叫(中心意義)。例如“老”有“年紀大”、“經?!?、“過去的”等意義,“年紀大”是(本義),其余的是(派生意義)。
4.派生詞的產生方式主要有(隱喻)和(換喻)兩種。
5.反義詞可分(相對反義詞)和(絕對反義詞)兩類。例如“老年”與“少年”是(相對反義詞)。
三,單項選擇(10分,每小題2分)
1.語音演變的主要是指_____。A
a.音位系統(tǒng)的演變 b.音素的增加 c.濁音清化 d.詞的讀者變化
2.古漢語聲母中有[b][d][g]在現(xiàn)在北京音系中按聲調的平仄分別歸入[p][t][k]和[p‘][t‘][k‘],這條語音規(guī)律叫做_____。C
a.腭化規(guī)律 b.清音濁化規(guī)律 c.濁音清化規(guī)律 d.濁音送氣化規(guī)律
3.漢語中古音的濁音音位[b],到了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變成了[p][p‘],這屬于_____。B
a.語流音變 b.條件音變 c.無條件音變 d.音位的對立
4.中古英語的“wifeman(婦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構成,是個復合詞。后來這個詞中的“wife”由于發(fā)音上的原因演變?yōu)椤皐o”,現(xiàn)代英語中的“woman(婦人)”成為一個詞了。這是_____。D
a.句法的變化引起了詞的結構的變化 b.語音的變化引起了詞匯的變化
c.詞法的變化引起了詞的結構的變化 d.語音的變化引起了詞的結構的變化
5.漢語中的“了、著、過”在古代具有實實在在的詞匯意義,到了現(xiàn)代已成為表示類似體的意義的構形語素。這是_____。D
a.詞序的變化 b.類推 c.異化 d.新的語法范疇的形成
6.古英語中“book(書)”的復數(shù)形式是“bec”,到現(xiàn)代變成了“books”。這屬于____。B
a.形態(tài)的變化 b.類推 c.異化 d.新的語法范疇的形成
7.在社會變動較大或政治斗爭激烈的時期,語言中變化最大的是_____。C
a.語音 b.詞義 c.詞匯 d.語法
8.“社稷”“太監(jiān)”“丞相”“符節(jié)”等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它屬于_____。B
a.詞義的演變 b.舊詞的消亡 c.新詞的產生 d.詞語的替換
9.英“barn”原指儲存大麥的地方,后指儲存谷物等農產品的地方;“mice”原指“愚蠢的”,后指“美好的”;“deer”指哺乳動物,后指鹿。它們依次屬于詞義的_____。D
a.擴大 縮小 轉移 b.轉移 擴大 縮小
c.縮小 轉移 擴大 d.擴大 轉移 縮小
10.“報復”原指報答恩和怨,現(xiàn)指報怨;“臉”原指臉頰,現(xiàn)指整個面部;“行李”原指行人、旅客,現(xiàn)指出門攜帶的包裹、箱子等物品。它們依次屬于詞義的_____。C
a.轉移 縮小 擴大 b.縮小 轉移 擴大
c.縮小 擴大 轉移 d.擴大 轉移 縮小
1.下列屬于漢語中借詞的是____.C
a.雷達 足球 芭蕾舞 b.卡車 電話 哈巴狗
c.納粹 吉他 比薩餅 d.沙龍 朝廷 艾滋病
2."鐵路","火箭炮","機關槍"屬于_____.D
a.借詞 b.音譯 c.音譯加意譯 d.意譯詞
3.下列屬于漢語從日語借形而來的借詞是_____.A
a.經濟 革命 自由 獨裁 b.卡通 保險 玻璃 電影
c.思想 摩托 燦爛 丞相 d.社會 坦克 快餐 信紙
4.下列說法,_____是正確的.b
a.雙語現(xiàn)象就是一個人會說兩種語言.
b."葡萄","獅子","和尚"都是借詞
c.皮欽語就是克里奧耳語.
d.混合語就是一個人說話夾雜著外來詞.
5.柴門霍夫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語是_____.C
a.世界共同語 b.洋涇浜 c.國際輔助語 d.克里奧耳語
三,辨別正誤(10分,每小題1分)
1.語音演變規(guī)律只在一段時期中起作用。(√)
(語音的某一演變規(guī)律只適用于某個時間,過了這個時間,就沒有作用了。)
2.語法是語言中最穩(wěn)定的部分,一般不會發(fā)生變化。(×)
(語法的確是語言中最穩(wěn)定的,但不等于一成不變,它還是隨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
3.語法發(fā)展中的類推作用是無限的,可推而廣之,無一例外。(×)
(類推作用是有限的,因為有些根深蒂固的語法現(xiàn)象是無法用類推解決的,同時語言演變時時發(fā)生,類推規(guī)則不可能處處適應。)
4.詞語的替換全部取決于語言系統(tǒng)內部的原因。(×)
(詞語替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還是社會因素,語言系統(tǒng)內部的原因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5.利用借詞的讀音可以探索古音。(√)
(借詞記錄外語詞的讀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語音特點,可以作為探索古音的參考材料。)
6.有些古詩今天讀起來不押韻,是因為詞義變化了。(×)
(古詩今天讀起來不押韻,主要是因為古今語音不同。)
7.古代漢語中的濁塞音聲母在普通話中已經消失了。(√)
(古代漢語中的濁塞音,已經變成了同一發(fā)音部位的清音。)
8.英語名詞復數(shù)是在后面加s,所以man的復數(shù)是mans。(×)
(語法規(guī)則的類推作用不是在任何場合都管用,英語名詞的復數(shù)形式,一般都是在詞后加詞尾s,但man卻是例外,其復數(shù)形式是men。)
9.隨著舊事物的消失,表示它們的詞語也會隨之消失。(√)
(舊事物退出社會,一般情況下交際中已經不再涉及,記錄這些舊事物現(xiàn)象的詞語也就隨之而消失了。)
10.古代漢語的“龜、蠅”今天變成“烏龜、蒼蠅”,這是詞語替換。(√)
(這種替換是因為語言內部的原因引起的,主要是避免同音詞過多影響交際使用,所以把單音詞變成了復音詞,這也是漢語詞匯發(fā)展的一大特點。)
1.現(xiàn)代社會,文字使用十分頻繁,比有聲語言還重要。(×)
(在任何社會,文字的作用都不可能超過語言。)
2.文字的主要作用是記錄人類的文化。(×)
(文字的主要作用是記錄人類的語言。)
3.拼音文字同語音XXX緊密,只記錄語音。(×)
(無論的拼音文字還是非拼音文字,記錄語言都是既有記錄語音,同時又要記錄意義。)
4.非拼音文字記錄意義,不記錄語音。(×)
(非拼音文字同樣要記錄語音和意義,文字是記錄語言的,而語言的音義在文字中是統(tǒng)一為一體的。)
5.漢字與漢語的特點是相適應的。(√)
(如果漢字不能適應漢語的需要,可能早就被淘汰了。)
6.漢字具有超方言、超時間的特性。(√)
(漢字是語素文字,與讀音XXX不緊密,字音可以隨方音而異,也不受古今讀音變化的影響,具有超越時空的特點。)
7.漢字與漢語的音節(jié)是對應的,一個字記錄一個音節(jié),一個音節(jié)只用一個漢字記錄。(×)
(漢字雖然是代表音節(jié)的,一個漢字一般就是一個音節(jié),但不能反過來說一個音節(jié)就是一個漢字,漢字與音節(jié)之間沒有對應關系。)
8.日文是音節(jié)文字,漢字也是音節(jié)文字。(×)
(日文是音節(jié)文字,假名和音節(jié)之間有對應關系,漢字不是音節(jié)文字。)
9.意音文字中的表音字,其實就是拼音文字。(×)
(意音文字中的表示字音的符號,不能看作拼音文字,因為這些符號不是專門的表音符號,而且往往都不是表示音素的符號。)
10.書面語的發(fā)展,總是要先于口語發(fā)展。(×)
(書面語是口語的基礎上產生發(fā)展起來的,其發(fā)展出口語決定,所以書面語的發(fā)展總是落后于口語的。)
1.語言的發(fā)展都具有漸變性.(√)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不可能發(fā)生突變,只能漸變,所有的語言都不會有例外.)
2.語言里語音,詞匯,語法的發(fā)展是齊頭并進的.(×)
(語言里語音,詞匯,語法的發(fā)展速度是不平衡的.與社會XXX最直接的是詞匯,它對社會發(fā)展的反應最靈敏,因此變化比較快,而語音,語法的發(fā)展變化較緩慢,語法的演變速度最慢,它的穩(wěn)固性比語音還要強.)
3.同一言語社團的人總是固定地使用一種語言形式.(×)
(生活在某一言語社團中的人還要因交際環(huán)境的不同,交際對象的差別而在語言的使用上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所以不可能固定地使用一種語言形式.這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語言的風格變體.)
4.聽得懂,聽不懂是劃分地域方言的標準.(×)
(劃分地域方言不能光憑語言本身的差異,還要看使用方言的人是不是屬于同一個民族,各方言之上是不是還有一個共同語作為各地區(qū)人們的交際工具.總之,在確定方言身份時要同時考慮到兩方面的因素,即統(tǒng)一的社會和語言本身的差異.)
5.何種方言能夠成為某種共同語的基本方言的條件都是由文化的原因決定的.(×)
(何種方言能夠成為共同語的基礎方言,取決于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條件.比如多斯崗方言成為意大利語的基礎方言主要是文化的原因,但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則主要是政治的原因,倫敦方言成為英語的基礎方言則是經濟的原因.)
6.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是漢語.(√)
(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最多,約占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7.語言發(fā)展也有先于社會發(fā)展的情況.(×)
(語言的發(fā)展是在社會發(fā)展的影響下產生的,不可能先于社會發(fā)展走到前面.語言必須適應社會需要,只能與社會同步發(fā)展,不可能先于社會發(fā)展,那種脫離社會實際需要的發(fā)展是不可想象的.)
8.分布最廣的語系的漢藏語系.(×)
(分布最廣的是印歐語系,在世界上六大洲均有.印歐語系諸多語言之所以能分布這樣廣,主要是在殖民主義時代憑借政治,軍事,經濟的力量推行的緣故.)
9.推廣民族共同語的目的是消滅方言.(×)
(推廣民族共同語的目的是消除方言隔閡,便于各個方言區(qū)的人相互交際溝通感情需要.)
10.普通話語音不等于北京語音.(√)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作為標準音,但不是全盤吸收北京話語音的特點,有些土音,不符合規(guī)范的讀音就不吸收.)
1.意譯詞是借詞的一種類型.(×)
(意譯詞是本族詞,雖然意義是來源于外語,但完全按照本民族的構詞規(guī)則使用現(xiàn)成的構詞材料創(chuàng)造的,不是借詞.)
2.在語言融合的過程中,總是政治上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民族語言成為勝利者.(×)
(在語言的融合過程中,哪種語言成為勝利者是由綜合的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經濟,文化處于領先地位的民族的語言往往成為勝利者,而不是政治上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民族語言一定能勝利.)
3.語言的融合就是兩種語言混合為一種語言.(×)
(語言的融合是指一種語言排擠和替代其他語言成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際語.)
4."洋涇浜"一旦被社會采用為主要交際工具,就會發(fā)展成為克里奧耳語.(√)
("洋涇浜"一旦被社會采用為主要交際工具,就會被下一代當作母語來學習使用,并不斷豐富詞匯,嚴密語法,而發(fā)展成為克里奧耳語.)
5.英語中借詞比重大,約占詞語總數(shù)的一半,所以英語實際上是一種混合語.(×)
(英語中借詞很多,但它們滲入英語后,都要接受英語語法規(guī)則的支配,所以英語并沒有喪失其獨立性,它仍是一種獨立的語言.)
6.洋涇浜和皮欽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洋涇浜"和"皮欽語"是同一個概念,前者和漢語詞,后者是借詞.)
7."鐳射"和"激光"都是借詞.(×)
("鐳射"是借詞,"激光"的意譯詞.)
8.一種語言如果政治上處于優(yōu)勢地位,就能替代其他語言而成為社會交際工具.(×)
(一種語言是否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語,主要由其經濟,文化是否先進決定.)
9.共同語與方言并存,其實也是一種雙語現(xiàn)象.(√)
(這是一種比較廣義的雙語現(xiàn)象.)
10.不同民族的人生活在一起,形成雜居局面,是語言融合必要的客觀條件.(√)
(如果不同的民族的人雜居在一起,不同語言之間沒有接觸,不可能產生影響,也就沒有融合的條件.)
三、分析題(30分)
1.分析下列詞義的引申方式(5分)
①鐵窗:本義是安有鐵柵欄的窗戶,派生義指監(jiān)獄。 換喻
②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靈魂居住的快樂的地方,派生義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隱喻
③矛盾:本義指用于進攻和防守的兩種兵器,派生義泛指對立事物互相排斥。 隱喻
④泰山:本義指山東的一座山,派生義指岳父。 換喻
⑤紅領巾:本義指紅色的領巾,派生義指少先隊員。 換喻
2.指出下列同義詞的意義差別(5分)
①團結——勾結 感情色彩不同,“團結”是褒義詞,“勾結”是貶義詞。
②得到——受到 搭配對象不同,“得到”同“認可、支持”等搭配,“受到”同“批評、批判”等搭配。
③父親——爸爸 語體色彩不同,“父親”具有書面語色彩,“爸爸”具有口語色彩。
④眼紅——嫉妒 語體色彩不同,“眼紅”具有口語色彩,“嫉妒”具有書面語色彩。
⑤秘密——絕密 詞義輕重不同,“秘密”詞義輕,“絕密”詞義重。
3.設計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使下列語句消除歧義(4分,每小題2分)
①我特別喜歡煎雞蛋。
A.你喜歡煎什么?我喜歡煎雞蛋。
B.你最喜歡哪種食品?我最喜歡煎雞蛋。
②非洲語言研究成果頗豐。
A非洲學者很注意研究自己的語言,所以非洲語言研究成果頗豐。
B.非洲學者特別注意研究人類語言,所以非洲語言研究成果頗豐。
4.分析下列對話中的“言內意外”現(xiàn)象(6分,每小題3分)
①兒子:媽媽,我出去玩一會兒吧。媽媽:明天就要考試了。
媽媽的回答隱含有不能出去玩的意義。
②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把剝削統(tǒng)治階級比喻為毒蛇猛獸,表示了對他們的憎惡之情。
5.請用矩陣圖方式對下列幾組詞語進行義素分析(10分)
叔父——姑父 舅父——姨夫 哥哥——姐姐
嫂子——弟媳 姑媽——姨媽
參考答案一:
男性 長輩 與父親具有血緣關系
叔父 + + +
姑父 + + -
男性 長輩 與母親具有血緣關系
舅父 + + +
姨夫 + + -
男性 平輩 年長 具有血緣關系
哥哥 + + + +
姐姐 - + + +
男性 平輩 年長 具有血緣關系
嫂子 - + + -
弟媳 - + - -
男性 長輩 與父親具有血緣關系
姑媽 - + +
姨媽 - + -
參考答案二:
義素
對比詞:男性 長輩 平輩 父系 父系血緣 母系 母系血緣 年長
叔父 + + - + + - - +
姑父 + + - + - - - +
舅父 + + - - - + + +
姨夫 + + - - - + - +
姑媽 - + - + + - - +
姨媽 - + - - - + + +
哥哥 + - + + + + + +
姐姐 - - + + + + + +
嫂子 - - + + - + - +
弟媳 - - + + - + - -
(“年長”欄目,有些項目可以用“±”表示,因為年長與否有不確定性。)
四、問答題(20分,每小題5分)
1.為什么語音演變規(guī)律具有條件性特點?
語音的演變是像波浪一樣從一個中心向外擴散的,而且這種擴散要受到地域的限制,所以音變只在一定的地域中進行。例如濁音清化的規(guī)律在北方系統(tǒng)中普遍起作用,但在吳語區(qū)和湘語區(qū)仍保留原來的濁音,并沒有發(fā)生清化現(xiàn)象。
2.舉例說明漢語語法組合規(guī)則的演變。
例如在先秦時,疑問代詞作賓語或人稱代詞在否定句中作賓語,位置在動詞之前。而自漢魏以后,特別是南北朝以后,這些代詞賓語的位置逐步移到動詞后面,和“動詞-賓語”的基本格式取得一致。再如上古漢語的偏正結構里,有一種“大名+小名”的類型,如“草菅”“蟲蝗”,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這種類型消失了,完全定型為“小名+大名”的格局了,例如“柳樹、楊樹、紅花”等。
3.試述漢語語法聚合規(guī)則的發(fā)展情況。
拿現(xiàn)代漢語同古代漢語相比較,聚合規(guī)則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實詞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確定,詞類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別是在歷史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特有的量詞;二是開始出現(xiàn)構詞詞綴(例如“老-、阿-、-子、-兒、-頭”等)和表示類似體的意義的構形語素(例如“-了、-著、-過”),就有點類似于英語中的詞尾。
4.為什么詞匯發(fā)展中會有新詞的產生和舊詞的消亡的現(xiàn)象,請舉例說明。
詞匯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變化XXX十分緊密。隨著工農業(yè)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新事物層出不窮,語言為表達這些新事物的需要就要創(chuàng)造新詞。如指稱新事物的“軟件”、“特區(qū)”、“光盤”、“影碟機”等,指稱新現(xiàn)象的“代溝”、“黑客”、“打工族”、“發(fā)燒友”等,指稱動作行為的“下崗”、“搶灘”、“扶貧”、“走穴”、“打假”等,指稱性質狀態(tài)的“火暴”、“縮微”、“搶手”、“有償”等。另外,舊事物的消失也必然會引起舊詞的消亡,因為現(xiàn)實生活交際中已經不再涉及這些事物,必然也就用不著這些詞語。如“諸侯”、“知府”、“天子”、“翰林”等。新詞的產生和舊詞的消亡,正好說明語言與社會的密切關系。
1.為什么說意譯詞不是外來詞
意譯詞是運用本族語言的構詞材料和規(guī)則構成新詞,把外語里某個詞的意義移植進來.借詞是外來詞,音譯詞不是外來詞.從結構看,語言符號是由聲音和意義兩個要素構成的,借詞的音和義都是借自外語,是外來詞,意譯詞的構詞材料和構詞規(guī)則都是本民族的,只吸收了意義,沒有吸收形式,故不是外來詞.
2.語言融合需要哪些條件
語言的融合是指一種語言排擠和替代其他語言而成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際工具,是隨著不同民族的接觸或融合而產生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產生語言融合現(xiàn)象需要下列條件:第一,幾種語言互相接觸,其中一種語言的經濟上,文化上處于領先地位;第二,各族人民必須生活在同一地區(qū),形成雜居局面,這樣才具有互相接觸進而出現(xiàn)融合現(xiàn)象的客觀條件;第三,在不同民族雜居地區(qū),其中某個民族的人口在數(shù)量上要占優(yōu)勢地位.
3.簡述雙語現(xiàn)象的發(fā)展趨勢.
雙語現(xiàn)象指不同民族的雜居地區(qū),一個民族或其中的多數(shù)人能同時講兩種不同語言的現(xiàn)象.雙語現(xiàn)象是兩種語言斗爭的相持階段,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長.雙語現(xiàn)象的發(fā)展有兩種結果.一是,如果兩個民族向融合的方向發(fā)展,相互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其中某一個民族就會放棄自己的語言,完成語言的融合;二是,如果兩個民族向分離的方向發(fā)展,那么它們就繼續(xù)各說自己的語言,語言各自獨立,最后也不融合.
4.簡要說明洋涇浜和混合語的異同.
相同點:二者都是語言遠征的結果,是一種語言遠渡重洋,立足異域,在其立足的過程中又和當?shù)卣Z言發(fā)生密切關系,吸收對方的一些成分,形成變體.
不同點:二者的使用范圍不同,洋涇浜只局限于某個有限的范圍使用,不能作為母語學習,而混合語的突出特點是被孩子們作為母語來學習使用.
1.為什么說社會的發(fā)展是語言發(fā)展的基本條件
這是由語言作為交際工具這一本質特征決定的.運用中的活語言是人類組成社會的條件之一,是社會成員之間最重要的XXX紐帶.第一,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落后到先進的發(fā)展,自然都會推動語言的發(fā)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事物,新概念層出不窮,人們的思維也愈來愈細致縝密,這些都會向交際提出新的要求,推動語言不斷豐富詞匯,改進語法,以適應社會交際的需要.第二,社會的分化,統(tǒng)一,互相接觸也會相應地引起語言的分化,統(tǒng)一和接觸,這也必然要推動語言的進一步發(fā)展.
2.為什么說語言的發(fā)展會有漸變性的特點 請結合教材有關內容談談你的看法.
漸變性是語言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指語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但語言的發(fā)展變化不像社會變革那樣產生突變,而是逐漸發(fā)展變化的,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語言發(fā)展的漸變性特點是由語言的社會功能所決定的,語言作為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社會成員相互XXX的橋梁和紐帶,是人們日常生活根本離不開的,人們無時無刻不使用語言,語言同社會的關系如此密切,因此不可能老處于急劇的變化之中,更不可能發(fā)生巨變,突變,只能逐漸變化,即使社會發(fā)生了劇烈變化,語言也不馬上巨變,大有我自巋然不動之勢.這樣才能與人們的需要想適應,不至于影響人們的使用.
3.簡述社會方言和地域方言的異同.
相同點:社會方言和地域方言都屬于一種語言變體,都是語言發(fā)展變化的結果,都以共同語作為基礎.
不同點:首先,社會方言是適應社會分工需要而產生的全民語言的分支,是全民語言的社會變體.而地域方言則是全民語言在不同地域上所產生的全民語言的分支,是語言發(fā)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雖然都叫方言,但劃分的角度是不同的.其次,地域方言之間的主要差別表現(xiàn)在語音上,同時也反映在詞匯系統(tǒng)和語法系統(tǒng)方面,而社會方言的主要差別則體現(xiàn)在一般詞匯方面,語音,語法方面沒有差別.最后,地域方言在一定條件下能發(fā)展為獨立的語言,而社會方言在任何條件下都不可能發(fā)展成為獨立的語言.
4.語言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具體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第一,語言系統(tǒng)的各個組成部分發(fā)展不平衡,發(fā)展速度不一樣,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詞匯變化最快,語音發(fā)展變化較慢,語法發(fā)展變化最慢;第二,語言在不同的地域的發(fā)展速度和發(fā)展方向也不一樣,同一種語言現(xiàn)象,在有的地區(qū)變化,在有的地區(qū)不發(fā)生變化,有的地區(qū)是這樣變化,有的地區(qū)是那樣變化,其結果是形成地域方言;第三,社會成員的分工不同,使語言的發(fā)展變化出現(xiàn)不平衡性,有的階層或社團使用這樣的詞語,有的階層或社團使用那樣的詞語,結果形成社會方言.
5.語言的譜系分類和語言結構類型的分類各自依據(jù)的標準是什么 同系屬的語言在結構上是不是一定相同 為什么
譜系分類是根據(jù)語言的歷史來源或者語言間的親屬關系所作出的分類,并按照語言間的親疏關系程度把語言分為語系,語族,語支,語群等.
語言的結構分類是根據(jù)句子和詞的構造以及句子中詞語的關系進行分類的,通常把世界上的語言分為孤立語,黏著語,屈折語,復綜語四類.
語言的譜系分類和結構分類角度不同,劃分結果是不一樣的,因此互相之間沒有對應關系,同一系屬的語言,不一定結構類別也相同,結構類別相同的語言,不一定就是屬于一個譜系.
6.什么的基礎方言 什么樣的方言可以作為基礎方言
基礎方言就是用作民族共同語的構成基礎的方言.民族共同語不是憑空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定是在某一個方言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這樣的方言就是基礎方言.能用作民族共同語的構成基礎方言,往往是全民族中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影響比較大的,例如我國北方方言成為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的基礎方言,就具有這些方面的優(yōu)勢條件,同時,它的使用人口多,通行地域最廣,也是比較重要的條件.
1.“文字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之上的一種最重要的輔助交際工具?!痹鯓永斫膺@句話?
第一,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tǒng);第二,文字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字的產生;第三,輔助語言進行交際的工具是多種多樣的,而文字的輔助語言交際的最重要的工具。
2.漢字與漢語相適應,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漢字和漢語相適應,主要是漢字的單音節(jié)形式和漢語的語素的單音節(jié)形式比較一致,用漢字記錄漢語語素往往有一種對應的關系。漢字和漢語基本上相適應,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領會:
第一,一個漢字代表一個音節(jié),一個語素基本是也是一個音節(jié),因此漢字和語素是相對應的,用漢字記錄漢語語素非常合適。
第二,漢語是沒有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語法意義、語法關系主要通過詞序和虛詞表示,而不像印歐語那樣要用音素表示形態(tài)變化,所以漢語的特點決定了它用漢字記錄是合適的。
第三,漢字記錄漢語可以非常有效地區(qū)別同音詞。漢語音節(jié)結構簡單,聲韻母配合只有400來個音節(jié),聲韻調配合只有1200多個音節(jié),加之詞形簡短,以雙音節(jié)詞為主,單音節(jié)詞依然十分活躍,可以說是漢語詞匯的基礎,這樣同音語素和同音詞就非常多,很容易混同,而形態(tài)各異的漢字就起到了分化同音詞的作用。
第四,現(xiàn)代漢語方言眾多,語音上的差別很大,但是由于各個方言的語法系統(tǒng)和詞匯系統(tǒng)一致性比較突出,用漢字記錄漢語,書面上起到了溝通方言的作用,同樣的詞語,雖然各地發(fā)音不同,但大都用同一個漢字記錄,所以大家都看得明白清楚,所以漢字具有很好的溝通方言的作用,而拼音文字就難以適應漢語方言分歧的特點。
3.漢字能否改革為拼音文字?談談你的看法。
(本題可以從贊同漢字改革為拼音文字角度談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從否定漢字改革為拼音文字談自己的觀點。)
4.簡要說明口語和書面語的關系。
口語和書面語相互依存,互相對立,又互相影響,互相轉化,共同發(fā)展。第一,口語是第一性的,書面語是第二性的??谡Z是活的語言,是書面語產生的源泉、存在的前提、發(fā)展的動力。沒有口語的存在,就沒有書面語的產生和發(fā)展,書面語是不能離開口語而獨立存在的。第二,書面語又不是被動地記錄語言,它對口語的發(fā)展變化也有著積極的影響;一方面,書面語是口語的加工提煉形式,選詞用句十分規(guī)范,對人們的語言實踐很有指導意義,使得口語也向規(guī)范化方面發(fā)展;另一方面,統(tǒng)一的書面語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具有一種特殊的凝聚力,對語言的分化具有一定的約束作用,比如漢語,方言眾多,差別很大,統(tǒng)一的漢語書面語對限制方言分化、溝通各地人民之間的交際無疑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1.舉例說明基本詞匯的特點。
基本詞匯具有全民常用、穩(wěn)固、具有構詞能力三個特點?;驹~是人民日常都離不開的,時刻都要使用的無論男女老少都要使用,而且基本詞從古到今十分穩(wěn)固,很少變化,很多基本詞都具有很強的構詞能力。例如“電”,就是一個基本詞,它已經使用數(shù)千年,還能構成“電力、電動、電話、電線、電視、電流、電腦、電能、放電、發(fā)電”等詞。
(基本詞匯的三個特點的互相XXX,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的。由于基本詞匯具有全民常用性的特點,在使用上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不同階層、不同的地域的人們運用語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所以客觀上就要求基本詞匯保持相對穩(wěn)定性,不能經常變動,以利于運用;當新的事物現(xiàn)象出現(xiàn),需要新詞記錄時,人們又首選現(xiàn)成的基本詞匯作為構詞材料,使得基本詞匯又具有了很強的構詞能力,這又反過來強化了基本詞匯的全民常用性特點和穩(wěn)固性特點。)
2.詞義為什么會有模糊性特點?詞義的模糊性會不會影響交際?
詞義的模糊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方面,因為客觀事物是連續(xù)不斷運動的,又是互相XXX、互相滲透的,無法切割,它們按照自身規(guī)律運動發(fā)展,本身無所謂精確或模糊,人類要認識它、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環(huán)節(jié),使之變得相對清晰明確。(也就是說詞義是概括反映客觀對象的,不是對客觀現(xiàn)實的細致反映,而是大致反映,因此這就決定了詞義具有模糊性特點。)
另一方面,從主觀方面來看,是因為人的個性上的差異,人們的認知水平、心理、態(tài)度、愛好及所處環(huán)境都有所不同,對事物的看法不都一致,很難有一致的標準。例如“大——小、多——少、長——短、好——壞、冷——熱、咸——淡、明——暗”等等,放在某一客觀對象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地方就有不同的標準。
詞義的模糊性不會給交際造成影響。因為人的大腦具有處理模糊信息的特殊功能,能從一系列比較模糊的信息中綜合出較為清晰精確的信息。同時,雖然詞義具有模糊性,但詞義所概括反映的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中心和典型是比較清楚的。詞義的模糊性主要表現(xiàn)在概念的邊沿區(qū)域,在中心區(qū)域概念的區(qū)別還是清楚的。才交際的角度看,一個詞的意義所指的現(xiàn)象不僅有一個大致的范圍,而且還隱含有與其他現(xiàn)象區(qū)別開來的特征。
3.什么是隱喻和換喻?它們的基本區(qū)別是什么?
所謂隱喻,就是詞義是通過比喻方式獲得的意義,這種意義是某種比喻方式長期運用,從而把臨時的意義固定在了一個詞中,成為一項派生意義。例如“包袱”,本義是包裹,派生意義是影響思想和行為的負擔。過隱喻方式產生的派生義,由于同本義之間具有一種相似關系,因此往往可以還原為比喻格式來理解。例如“香花”本義指有香味的花,這種花可以養(yǎng)人,給人以享受,而健康的文藝作品也具有香花的這種功效,由于這種相似性,香花就派生出了健康的文藝作品這樣的意義,我們可以用比喻方式來解釋派生義產生的途徑:健康的文藝作品像香花。這種XXX,最初往往是個人偶爾一用,后來得到社會的認可,大家都這樣使用,比喻的臨時意義就固定在一個詞語中,這個詞語就多了一項意義,成為多義詞了。這種從個人使用到社會使用的例子,最典型的莫如“包袱”,這個詞本義是用布包起來的包裹和包東西的布,毛澤東發(fā)表了一片著名的文章《放下包袱,開動機器》,文章中用“包袱”比喻思想上的負擔,后來這種用法得到了廣泛的使用,于是“包袱”一詞就產生了一項新的意義。
換喻反映的是兩類現(xiàn)實現(xiàn)象之間存在的相關關系,二者互相XXX,也從本義產生派生意義。例如少先隊員的標志是紅領巾,二者經常性地XXX在一起,于是“紅領巾”一詞通過換喻獲得了“少先隊員”這個派生意義。通過換喻方式獲得的派生義和本義之間有一種相關連的關系,與隱喻的相似性不同,不能用比喻格式來理解。
隱喻和換喻的基本區(qū)別是:隱喻建立在兩個意義所反映的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某種相似的基礎上,如“骨干”(一指長骨的中央部分,二指起主要作用的人或事);換喻是建立在兩個意義所反映的現(xiàn)實現(xiàn)象之間存在某種XXX,如“月”(一指月亮,二指月份)。
4.多義詞有多項意義,使用中為什么不會影響對意義的理解?
多義詞雖然有多項意義,但在實際使用中不會造成歧義,不會產生誤解。因為多義詞的在具體的語境或句子中,由于前后文的限制,使得它只有一種意義適合上下文的需要,其他的意義都排除了。例如“保管”一詞,有“保藏和管理”、“在倉庫中做保藏管理工作的人”、“完全有把握”這樣的意義,但在“他是我們公司的材料保管”中,就只能是“做保藏管理工作的人”這樣的意義,在“你只要認真學習,保管你取得好成績”中只能是“完全有把握”這項意義。
13 / 13